首  页
新闻中心
走进中宁
权威发布
领导之窗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  首页 -> 综合 -> 文化
《国宝美鉴》第十一集:修园牧林 从亭台楼阁到明理守道
2025-07-11    

 

  编者按:在江南的水榭与北国的宫苑间,古人以山石为骨、流水为脉,在园林的方寸间摹写天地秩序。从沧浪亭的漏窗借景到颐和园的山水造势,每一处亭台都藏着“明理守道”的哲思——这不仅是造园的技艺,更是中国人对“天道有序”的深刻体悟。

  6月16日,由新华网、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《国宝美鉴》正式上线热播。节目共十五集,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。

  《国宝美鉴》第十一集《修园牧林》,讲述中国园林从宋代沧浪亭到清代颐和园的发展,展现其借景等造景手法、“有无相生”的哲思及“明理守道”的文化内涵。

  据说,北宋苏舜钦被贬后购地筑园,依水造亭,取《沧浪歌》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”之意命名,将仕途失意的豁达融入山水。这座宋代园林以“山石为骨、古木为魂”,入门可见黄石嶙峋、苍劲古木,屋舍环山而建,长廊婉转间设百余漏窗——一窗一景,将园外碧水与院内景致浑然相连,堪称“借景”手法的绝唱。苏舜钦未曾想到,他以“漏窗”打破内外界限的巧思,正是对“有无相生”之道的实践:园林的“无限”,恰在有限空间对天地的谦卑借势中。

  当江南园林的雅致传入北方,便有了颐和园(初名清漪园)的“超plus版”演绎。1750年,乾隆帝以“山称万寿水清漪”定名,在选址与布局上恪守“山水不可夺势”之理:借景三山五园,既显皇家威仪,又藏“以礼制欲”的治国之道。

  与沧浪亭“清水微漪”的灵动不同,颐和园以皇家标准重构山水:水质需清可见影,水面忌动静过大以保涟漪韵律,亭台楼阁依山傍水却不夺山水之美。这种“融于自然而超越自然”的追求,让这座北方园林既承江南造园的“借景”精髓,又以规模与气度诠释着“理之所至,物之所成”——正如乾隆诗中所言,园名“清漪”,恰是对“水之理”与“园之境”的双重注解。

  从沧浪亭的漏窗到颐和园的山水,中国园林始终践行“明理者不违时,守理者自成章”。匠人以“借景”呼应天地之势,以“漏窗”沟通内外之境,实则是对自然规律的谦卑遵从。

  园林以山石立骨、流水为脉,借景框景藏天理,漏窗隔景循章法,因循理而成万千气象。而茅台于杯酒之中守循道之心,如园林有守理之骨。理与道相融,方得亭台映水的静美,亦得佳酿传世的悠长,行稳致远,皆在这循理守道之中。(来源:新华网)


运营单位:中宁县融媒体中心

联系电话:0955-5035386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955-8737187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210007

邮箱:znrmtzx@163.com

备案号:宁ICP备18000997号